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pt老虎机重点领域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十一五”及以前(已归档)

pt电子游戏: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4年2月9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时间: 2013-04-17 16:33 来源: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访问量:

pt电子游戏: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4年2月9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朱民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苏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克服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扩大内需,努力促进出口,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多年来的最好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超过预期目标6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409.9亿元,同口径增长34.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6%,提高0.6个百分点,按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口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9.7亿元,增长4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增长10%。其它各项预期目标完成较好。

一、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沿湖水产养殖区、沿山花果苗木区、沿江经济作物区和阳澄淀泖优质稻米区四大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粮食、水产、林果、蔬菜和畜牧五大主导产业,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4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4万亩次,奶牛存栏2.5万头,养殖业在种养业中的比重接近60%。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4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40.8%和22.9%。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新建和扩建30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227只。农村绿化大力度推进,新增林地绿地9667公顷,超过年度目标的40%。

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010.8亿元,增长37.8%;工业增加值15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5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2.6亿元,增长27.1%。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8.2%,上升0.4个百分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增势迅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60亿元,增长65.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37.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566.1亿元,增长77.5%。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工业百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51.3%。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9.3%,提高11.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增长29.2%,其中利润增长35.8%。

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在经受非典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55亿元,增长14.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1亿元,增长16.5%,超过预期目标5.5个百分点。其中新型零售业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提高3个百分点。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热点继续升温。新增私家车5.5万辆;商品房销售金额146.9亿元,销售面积575.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6.2%和6.6%。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苏州物流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常熟物流园区、中化国际化工物流与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也在积极开拓苏州物流市场。苏州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282.1万吨,集装箱34.6万标箱,分别增长29.9%和18.9%。金融保险业运行态势良好,苏州金融安全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917.8亿元和866.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比年初增加306.2亿元;保费收入突破64亿元,增长36.5%。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共接待境外游客8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6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4.5%。此外,邮政通信、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投资拉动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8.9亿元,增长73.3%,超过预期目标53.3个百分点,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国有经济、三资企业、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分别增长96.3%、84.2%和47.3%,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分别为24.8%、30.5%、24.6%,形成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格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仍是投资的主要领域,投资规模在全国领先;服务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高于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成为投资的重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全市施工项目超过7100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近700个。

116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62亿元,为投资计划的119%。其中:29个建成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110%,苏嘉杭高速公路北段、沪宁高速公路苏州西出入口、环古城风貌保护一期工程、盛泽镇联合污水处理工程、伍子胥纪念园等项目已建成投运;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吴中区自来水二期工程、苏州汽车南站主体工程、苏浏线工业园区航道整治、昆山中医院病房大楼等项目基本完成。20个续建项目稳步推进,市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绕城高速西南段和西北段、市人力资源市场等项目均超计划完成了工程进度,已有部分设施投入使用。24项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苏震桃等一级公路、华宇电厂、国际博览中心、沙家浜等四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市轻轨一号线试验段、苏州研究生城和国际教育园等正在加紧建设。重点前期项目大部分项目已提前开工。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共有13个项目争取到国债资金1.03亿元。

三、内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外贸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656.6亿美元,同比增长80.4%,高于预期目标65.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6.3亿美元,增长76.2%。各类出口主体全面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达86.3%,提高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44.3%,逐步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95.6%和108.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6.9%和54.8%。传统出口市场保持优势,美国、欧盟、日本仍然是我市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份额达63.4%;对香港的出口增长133.1%,占出口总额的10.7%,成为苏州第四大出口市场。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新增合同外资125亿美元,增长24.1%;实际利用外资68.1亿美元,增长41.4%,创历史最好水平。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新批和增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22项,新增合同外资101.1亿美元,占总额的80.9%。沿江地区成为招商引资新的热点,沿江三市新增注册外资3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6和1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农业、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分别增长56.7%和73.5%。对内经济合作又上新水平,中化国际、北大方正等70多家国内著名企业来苏投资,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3232个,引进内资299.6亿元,增长2.6倍。

外经合作进展加快。新签境外劳务承包合同额2.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亿美元,分别增长35.2%和32.8%。

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体制创新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全方位推进各项改革。按照“四到位一基本”的改制要求,98%的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82家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国有资产重组工作有序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6个政府类非经营性投资项目实行了代建制和代理制。资本运作步伐加快,华芳纺织、亨通光电和江南高纤等3只股票首发上市,共募集资金9.9亿元,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经过两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市级机关的审批总事项削减58.5%。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管理重心进一步向街道下移,长效管理快速反应机制正在形成。

私营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1万家,增长11.7%,新增个体工商户6.8万户,增长15.2%,新增注册资本329.4亿元,增长82%。私营个体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增大,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25.7%,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五、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效,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电子政务建设快速推进。完成了市区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的建设,140个部门实现了互联互通。“中国苏州”政府门户网站完成改版。市级机关部门之间的电子公文流转系统已投入运行。市行政服务中心开通19个部门64个办件项目网上申报预审业务。区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各县级市政府宽带网络信息平台和门户网站相继建成。

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新铺光缆超过3.2万纤芯公里,宽带城域网骨干网、CDMA和GSM等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完成了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扩容改造。全市固定电话超过23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达到410万户,宽带用户超过12万户。银行信用卡发放量超过900万张,持卡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

企业信息化逐步普及。企业上网数超过3.8万家,沙钢集团、六六视觉科技等10家企业被列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和试点企业,多家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企业信用系统建设正式启动,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高新技术产品224个,培育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17家。企业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新办各类科技创业园20余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91.1%的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建成班班通校园网,146所成为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研究生城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基地初具规模,首批2000名学生正式入驻教育园。人才集聚效应加速形成,共引进各类人才4万多名,增长33.3%。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苏州博物馆新馆动工建设,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充实和完善,全民健身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认真落实。全市共有50092人纳入低保范围,发放低保资金4789.8万元;《苏州市低保家庭住房保障办法》颁布实施,解决了468户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市区新增绿地500公顷,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6.13%,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8‰,年末总人口590.97万人。

七、实事项目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的16项实事项目取得良好实效。新增就业岗位37.4万个,其中,面向本市城镇劳动力15.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劳动社会保障四级工作网络基本建成。《苏州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法》颁布施行。完成市区旧危房改造10.2万平方米,定销商品房主体竣工面积达43.1万平方米。全市超采区全面禁采地下水已封井819眼,累计关闭开山采石企业110家;市区所有化工企业全部签订了搬迁合同。17个片区实施污水支管到户工程,敷设污、雨水管道173公里。改造自来水一户一表工程13.5万户。市区新辟12条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车辆285辆。共淘汰燃油助力车和摩托车3.3万辆。完成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改建工程,为全市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近2万辆,无障碍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属企业共清欠职工医药费7784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苏州通”正式投运,发卡量超过4万张。市区公共厕所全天候免费开放,新建、改建公厕30座,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农村十项实事进展加快。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全面实施,农民人均减轻负担60元。户籍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项目全部贯彻到位。农村三保的推进效果显著,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行政村覆盖率达98%;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43%。农民教育培训达104万人次。城乡统一就业的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20多万农民领取《就业登记证》。

200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多,但发展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良好,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年来已基本解决的原材料供给矛盾和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瓶颈再次显现;就业再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产业空间布局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在发展中着力解决。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对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l2%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进出口总额增长l5%,其中:出口总额增长l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

——吸引内资、民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l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5万个;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46%;

——市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8.1%,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15%;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体现了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市作为第一要事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苏州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提高优质粮油种植比重,发展设施蔬菜、特种水产和特色林果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年内新增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左右,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抓好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实行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度重视粮食供应安全问题,结合农业发展保护区建设,在市内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到苏北、东北建立市级储备粮生产基地,构建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和批发市场体系。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确保支农预算资金高于财政预算增长比例,支农实际资金高于财政实际增长比例。不断增加对农村十项实事的资金投入,加快实施进度,尽早让广大农民得益受惠。

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继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展数字通信、软件工程化、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引进。培育壮大软件和网络产品、集成电路、数字通讯系统等高新技术产品群。加快苏州软件园的建设,做大做强中科IC设计中心,尽快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力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纺织、丝绸、中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积极推进优势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加速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集聚,发展壮大规模经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四沿”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沿江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带,以张家港保税区为龙头,对沿江各类开发载体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促进资本、技术、产业集聚,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努力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4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苏州软件园为载体,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国际化上求得突破。坚持学习上海、依托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围绕产业定位、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高起点、高水准制定沿沪浙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和专项配套规划。做好沿湖开发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苏州创元集团1号工业园、苏州工业投资公司东桥开发区等载体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市属工业企业扩张性搬迁改造。

三、拓宽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培育壮大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热点。扩大普通商品房和定销房的有效供给,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的住房要求,市区开工并建成定销商品房不少于60万平方米。规范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清理不合理收费,加快城市道路、停车设施的建设,发展个人汽车消费。积极拓展电信普遍服务,鼓励居民扩大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消费。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三古一湖”精品名牌战略,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使旅游业尽快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高标准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太仓国际集装箱物流园等专业化物流园区,启动建设白洋湾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会展业,建好国际博览中心,办好第三届“电博会”。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中介组织,努力培育与国际接轨、精通世贸规则的专业服务机构。加快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区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服务性消费,逐步把苏州建成苏南医疗服务的高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地和健康文体产业的高地。

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增强体制机制优势

深化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抓好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面完成第三阶段改制任务。推动改制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类实施行政性、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专业服务性四类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和保值增值。

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全面实行“代建制”,建立“投资、建设、管理、营运”四分开的管理体制。研究出台《苏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全面实施非政府类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投资结构和多种融资方式。切实加强企业上市和资本运作工作,争取有pt老虎机的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利用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支持上市公司的产业扩张和资本扩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政策服务,使民营企业平等地获取各类生产要素。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加强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在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腾飞。

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投资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安排重点项目149个,其中重点建设项目135个,重点前期项目14个。135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73亿元,其中当年计划投资562亿元。年内建成沿江高速公路苏州段、东环西环快速干道工程、环古城风貌保护二期工程和太仓环保电厂二、三期等37个项目;加快绕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太仓港区二期工程、天然气管网工程等26个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新开工建设沙洲、华能电厂共4台60万千瓦机组、500千伏石牌及张家港变扩建、城市防洪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等29个项目;抓紧做好镇南铁路苏州段、苏州轨道交通网、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等14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部分项目争取当年开工建设。

为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落实项目责任制,狠抓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建成项目年内完工;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严格用地审批制度,发挥规划和产业政策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努力解决投资领域的结构性矛盾,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认真研究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情况,引导企业转变出口经营方式。在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重点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出口,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坚持市场多元化方针,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稳定亚洲市场,扩大欧美市场,努力开拓中东、墨西哥、南非和俄罗斯等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办好各类私营外贸企业创业园,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巩固台资,重点抓好对日韩的招商工作,扩大利用欧美资本规模。着力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旗舰型”项目,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抓住CEPA的战略机遇,加大对香港、澳门的招商力度,实现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功能建设,探索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继续加强各类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pt老虎机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力引进国内资本,继续吸引国内著名企业和上市公司来我市投资。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改善企业“走出去”的软环境,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开发境外资源。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产品、技术和服务输出。大力发展技术型、管理型、智能型的外派劳务项目,努力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力争外经合作营业额增长15%以上。

七、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力推进城市信息化

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务网二期工程,延伸政务网络,完成与县级市政务网的连接和社区宽带网建设,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拓宽政府门户网站的应用和服务功能。做好全市电子公文流转系统、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接口开发和对接。研究编制苏州地区的通关信息化总体规划。做好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审批的推广、普及工作,搞好网上审批系统与CA认证系统、银行电子支付系统的衔接。

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苏州通”二期建设,力争拓展到园林、出租车、便利店等应用领域。抓好诚信体系建设,建设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启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一期工程建设,构建GIS建设与运行机制,逐步推出GIS应用项目。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在省电子商务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创建集中式的“电子交易商城”,培育一批企业电子交易(B2B)的应用样板。重点抓好10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八、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继续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重视发展高就业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全市要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重点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年内就业援助1万人。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再就业技能,完成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2千人。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培训农村各类人员100万人次和农村致富带头人2万名。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大中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扩大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依法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年内净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0万人以上。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研究出台减轻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负担的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和面向大病、重病参保职工的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统一的农村社保制度,健全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争全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5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探索实行“土地换社保”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做到职工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收入随地方财力增长而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有效遏制拖欠农民工和职工工资行为。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调节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改善创业环境,激励群众自主创业,努力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

九、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建10家市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力争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1000项。继续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支持在苏高校的发展,高标准建好苏州研究生城和苏州国际教育园,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级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市民文化消费层次。继续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大力推进环太湖体育圈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市、县级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染病防治体系和生殖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研究事关苏州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大课题研究,形成“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水资源、山体资源,集约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严格保护水源地,加大区域供水取水口的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做好《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及《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度推进绿化建设,农村新增绿地林地1万公顷以上,市区新增绿地450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截流步伐,提高集中处理能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继续实施市区污水支管到户工程,完成铺设污、雨水支管150公里。加强对重点污染区域的监控力度,完善市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淘汰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1.24万辆。要集中力量,狠抓落实,把今年的18项实事项目做实、做细、做好,让广大人民群众尽早受益。

各位代表,2004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发展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的一年。我们要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推进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