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委发〔2022〕40号
(2022年11月6日)
太湖科学城位于“环太湖科创圈”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交汇点,是苏州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对苏州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大力支持太湖科学城建设,打造一流科学城,坚决扛起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苏州担当,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以更高站位谋划太湖科学城的定位、科学布局太湖科学城的功能、全面推进太湖科学城的建设,高效统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太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成果转化能力,为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规划面积为240平方公里,以科技城中心区域(约40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带动浒墅关片区加快转型发展,强化与吴中光福、相城望亭等地区的协同创新,形成“两轴两带、一核多片”的整体空间布局(两轴:太湖大道科创发展轴、环湖科创联动轴〈沿230省道〉;两带:太湖科学田园风光带、大运河文化带;一核:综合科创核〈科创研发+城市服务〉;多片:多个产业转化片区和生态文旅片区,包括4个产业转化片区:望亭临空科创港片区、浒墅关—望亭工业转型片区、科技城先进技术应用片区、浒墅关先进制造片区;3个生态文旅片区:镇湖文化休闲片区、光福山水魅力片区、望亭农文旅融合片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先行区、生态宜居样板区。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太湖光子中心品牌建设为引领,加快集聚一批高水平院所平台和科学家团队,布局一批高能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到2025年,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各2家,引进顶尖人才(团队)2个以上。
——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光子产业在细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端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技术两大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到2025年,上市企业超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021年基础上再提升10个百分点。
——打造融合发展先行区。积极融入环太湖科创圈,参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与无锡等周边城市和吴中、相城等毗邻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在交通对接、产业协作、创新协同、生态共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设太湖水域与山体之间的生态蓝绿廊道,构筑城绿交融的生态空间格局。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交通体系更加便捷高效,国际化品质社区建成投用,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旅、商业、科技服务等优质资源加快集聚,打造具有山水园林意境的城市新中心,成为人文生态的苏式生活新典范。
到2035年,太湖科学城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营商环境综合比较优势凸显、城市温度充分体现,成为“科技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生态人文优越”的一流科学城,成为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重点支持措施
1.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与无锡、常州、湖州等城市共同推进环太湖战略协同区建设,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级魅力湖区。支持太湖科学城与无锡太湖湾科创带联动发展,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在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协同打造一流产业创新集群。全面融入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太湖科学城核心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深化规划衔接、管理协同,高标准建设成果转化承接平台,推动pt老虎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资源规划局)
2.加快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高质量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确保东区2023年建成投用,西区加快建设、尽早投入使用。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引入全球顶尖人才,强化“新工科”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充分用好南京大学优质创新资源,支持南京大学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狮山量子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落地建设,推动南京大学科教资源和苏州产业优势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校地双方在科技、教育、医疗和历史人文领域合作共建,成为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的新标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3.打造世界级太湖光子中心。以太湖科学城为基地,统筹全市光子资源,推动光子领域重大创新平台、科技项目和人才团队优先落户太湖科学城。加强与无锡光子芯谷的对接,推动两地在光子产业头部企业、人才团队交流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深入合作。主动对标美国和欧洲光子中心,大力引进光子领域的全球顶尖人才,加强与上海光子科学设施集群的协同创新,支持建设化合物半导体、硅光集成、MOEMS微光机电系统等三大基础工艺平台,以及半导体激光、生物光子应用、激光雷达和光传感、高速光通信等四大创新研究院,全力打造国家产业和技术创新中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pt老虎机突破,打造全国光子产业高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
4.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科学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科创资源在太湖科学城布局,探索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通过联合、联盟、分支机构等方式,共建共享上海、无锡高水平科创平台。支持太湖科学城与苏州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等平台合作,鼓励高能级科研机构在太湖科学城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更好发挥苏州的高校的创新作用,深化与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协作,提升科创策源能力,进一步提高太湖科学城创新资源集聚度。到2025年,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研发机构超170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5.引育一流创新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太湖科学城建设研发中心,推动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与太湖科学城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联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南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科创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完善“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积极引育领军型高科技企业,到2025年累计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瞪羚企业30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50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6.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重点产业专项(面上)中增设光子产业专项,加大顶尖人才政策要素供给力度,创新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措施,推动实施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并联办理”。靶向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及其团队,大力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到2025年,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累计集聚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团队)2000人,引进各类海归人才2000人,成为苏州海归人才发展高地。(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7.强化金融支撑保障。鼓励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在太湖科学城设立持牌金融机构,做优做强苏州金融小镇,加速集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专业金融服务资源,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合作,加快推进“两基地两中心”建设(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深交所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江苏服务基地、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苏州分中心),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用好“全国首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市(区)”和全国首家“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支持上海保交所设立分支机构,营造“保险+科技”融合发展的最优产业生态,打造长三角地区保险创新发展的新高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苏州银保监分局)
8.营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布局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设计咨询、科学交流等市级科技服务功能和设施,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引进pt老虎机首店经济、首发经济,集聚pt老虎机高端服务业机构,打造全市时尚展示中心。创新“揭榜挂帅”“赛马淘汰”等机制,提升科技项目组织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不见面审批”,推动“多证联发”和“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营收达400亿元,新增科技创新载体超200万平方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0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
9.打造重点产业创新集群。聚焦光子、高端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兵器214所等高校院所及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光芯片及关键材料、高端激光和智能制造等细分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依托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院所企业,聚焦体外诊断等发展方向,高水平建设省级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千亿级医疗器械产业新地标。依托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中软国际等院所企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品牌,到2025年,产业营收规模超4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10.推进浒墅关—望亭工业转型片区发展。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和镇村工业集中区整治,持续推进产业用地“双百行动”,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亩均税收20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腾退和转型。支持太湖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优先在片区转化、市区制造业项目在片区布局,打造高水平工业承载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化车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绿色工厂、零碳工厂。支持高新区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相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苏钢片区二次开发。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现代物流基地,加快集聚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航运服务等物流配套服务产业。推进黄埭与浒墅关毗邻工业区综合整治,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连片、规模化工业项目承接载体。强化光福与科学城核心区联动发展,加快太湖科技产业园等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
11.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太湖科学城与主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优化。支持将轨道交通9号、3号北延(S6)等线网规划纳入四期建设计划。积极研究太湖科学城骨干线路的快速通达,加快推进苏锡太湖通道、中环北线西延(大阳山隧道)和绕城高速树山互通、沪宁高速浒墅关黄埭互通项目。强化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重点推进何山路隧道西延、科锐路南延、龙山路对接吴中区,安杨路、通浒路、苏华路、浒杨路对接相城区,鹿山大桥改造、泰山大桥建设对接姑苏区。规划研究连接浒墅关、望亭的货运专用通道,推动客货运输分流。整合提升大运河货运码头,推动干散货码头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作业区转变,加快相关河道水利地涵改造、航道裁弯取直、桥梁改建等工程,强化苏锡航运协同,有机连接白洋湾口岸、望虞河、太仓港。(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轨道集团、市交投公司)
12.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抓实太湖保护,确保水源地持续稳定达到或超过Ⅲ类水标准。推动全域山体、水体、岸线等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构建“山城一体、山湖一色”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强化大运河等重要河段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和监督管理,结合截污、清淤等内外源污染治理消除区域内劣V类水体,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民生服务资源的集聚力度,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布局,扎实推进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打造“科技城实验教育链”“南大附属教育链”等高品质教育链。积极引入长三角高端医疗资源,支持苏州科技城医院利用挂牌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优势,积极创建三甲医院,建设高水平苏州西部医疗中心。打造满足创新创业、社会交流、文化消费等多元需求的高品质人才社区标杆。加强大运河沿线文化景观风貌设计,活化利用浒墅关蚕种场等民国建筑群遗存,融入钞关文化、桑蚕文化等运河文化记忆,引入公共文化休闲中心、工业博物馆、设计师聚落等业态,跨河连片打造运河门户文旅商圈。按照镇村布局规划,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动吴公村、项路村、金龙村等村庄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及搬迁撤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城管局)
三、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市级层面建立太湖科学城规划建设指挥部,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协调。市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靠前服务、加强对接、通力配合,细化研究各项支持措施。建立健全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三区合作的太湖科学城建设协作机制,强化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建设。
2.健全保障机制。市级层面加大对太湖科学城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每年筛选优质项目,优先推荐纳入省级pt老虎机和市级重点项目。加强用地保障,落实太湖科学城建设项目计划指标,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支持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
3.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责任传导和落实机制,加强市级部门和属地板块联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督查推进机制,对意见明确的事项进行定期督查督办;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对太湖科学城在探索先行路径、积累实践经验过程中的先进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此件公开发布)